斷捨離相關書籍推薦,用對方法將環境整理成自己喜歡的樣子

斷捨離相關書籍推薦,用對方法將環境整理成自己喜歡的樣子

這篇文章整理了筆者最近接觸斷捨離、極簡主義、整理術的三本書籍,以及幾個重要觀念。推薦給想開始進行整理,為生活進行斷捨離的人。

一、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

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

本書出版後在日本和台灣大受歡迎,接著席捲全世界,造成一股風潮。作者近藤麻理惠在小小年紀就對整理家裡非常有興趣,到後來成為職業。見證許多人因為整理、斷捨離而改變人生。於2019年在Netflix上拍成同名真人實境秀

「怦然心動」這四個字是貫穿整本書的概念。意思是如果某件物品,你拿在手上時沒有「心動」的感覺,就可以將它丟棄或送人。家中只留下讓你心動的東西,幸福感就能大大提升。

整理東西的順序建議:衣服➡️書籍➡️文件➡️紀念品

千萬別一開始就從紀念品開始整理,因為那些物品含有大量的回憶與情緒,讓人難以割捨。

整理到不要的衣服時,不要有:「不如就留下來當家居服穿吧」的想法。這樣的話只會產生一大堆家居服。並且在穿上那些衣服時,會有「這件衣服我不想要了,只是為了不要浪費才在家穿的」的負面念頭,心情便不會感到愉悅。如果真的已經不喜歡/不適合/很舊的衣服,就乾脆地丟掉或送人。

在整理家裡時,別因為覺得一定會弄髒,就穿著不要的衣服或是運動服,一邊整理。而是應該好好打扮,把整理當作一件開心的儀式。

不要的東西盡量別送給家人,這樣的話那個物品還是在同一個空間中,而家人通常也不好意思拒絕。

在將東西丟掉時,千萬不要隨口說出負面的話語,例如:「我當初怎麼會買這種東西啊」、「買這個真是浪費錢」等等,而是要帶著感謝的愉悅的心情,將物品送走。例如:「謝謝你曾經讓我心動」、「謝謝你在這段時間裡很好地幫助了我」、「希望你能到下一個地方去發揮最大效用,也讓下一個主人心動」

延伸閱讀:《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2:實踐篇.解惑篇》

《麻理惠的整理魔法:108項技巧全圖解》

二、整理力,決定你的生命自由度

整理力決定你的生命自由度

這本書是日本知名讀心術大師Daigo的著作,除了工作之外,他也在日常生活中、財務方面,都將心理學知識運用得淋漓盡致。以下摘錄書中幾項重點:

在猶豫要不要丟掉某樣東西時,可以問自己這些問題:

「如果現在再花同樣的錢,我還會再買一次這個東西嗎?」

「長途旅行我會帶什麼去?」

「如果它已經被丟掉了,我還會想再買一個回來嗎?」

整理小技巧:

(1)一日一捨:每天丟一樣東西

(2)一進二出:每購買一樣東西,就要丟掉兩樣東西

(3)五秒鐘歸位:從抽屜、櫃子等地方拿出一樣東西,使用完畢後,五秒鐘以內要能馬上物歸原處。這也訓練我們每件物品要有專屬的放置地方,不能隨意堆置。

作者也提到,人生中最浪費時間的事情之一,就是在包包裡翻找東西。常常找不到而且又把包包弄得更亂。所以包包一定要盡量精簡,最好是閉著眼伸進去都能拿出東西的程度。

在整理完後,不僅空間乾淨舒爽,讓心情更輕鬆愉悅,也能有效提高工作效率。當我們知道某樣東西會固定放在某個位置,就能讓用具發揮最大效用。若將物品數量降低,就能減少選擇,專注在真正重要的決定。

三、五型潛能人生整理術

5-characters-organizing-skills

這本書從「人格特質」的角度出發。在書的一開始先進行測驗,將讀者分為五種不同的人格。再依據不同人格,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,提供適合這樣特質的人的整理方法。

例如:「閃亮巨星型」的人,常常外表看起來很乾淨,但抽屜、櫃子裡凌亂不堪。總是不知道自己櫃子裡有哪些東西,導致在找東西時找不到。一旦開始整理時,常常意外發現「原來我還有這些東西呀!」

這樣的情況,對應到個性上而言,就是不曉得自己有哪些潛力。就像沒有將抽屜裡的東西拿出來使用一樣,「閃亮巨星型」的人往往沒有發揮自己的某些能力。

因此,當這類型的人在整理東西時,一定要一次將一格抽屜裡的所有東西都拿出來,逐一檢視每件物品,留下真正需要的之後,再將同一類型的物品整齊地收納。日後需要某樣物品時,便能馬上知道它在房間哪個地方。並且同種類的東西如筆芯、便條紙等,不要超過三樣。

如果覺得一次整理整個家裡、整個房間,清出一大袋東西,很有負擔的話,可以先從一格抽屜、一個區塊開始,甚至也可以先從一天丟一、兩件物品開始。並且可以記錄整理過程,在達成某個階段時,就給自己一個小小的獎勵,定時鼓勵自己。

書裡有許多可愛的插畫,加上粉紅色為主的色調,像是在讀一本占卜/心理書籍一樣。很輕鬆就能看完,並且讓人充滿開始實踐的動力。根據人格特質設計的整理方法,也讓讀者特別有代入感,因為認知到自己就是這樣的人,所以只要跟著書中的步驟做,就能讓生活環境和人格狀態都更加良好。

心得與結論

「斷捨離」的概念其實已經流行好一陣子了,但我一直都只認為「斷捨離」=「丟東西」,僅此而已。直到有一天無意間在youtube上看到末羊子的影片,才發現原來「斷捨離」的背後有這麼多學問,其中牽涉到許多心理層面的議題。看來不僅是環境能影響一個人,一個人也會造就他的環境。

在斷捨離的眾多心理概念探討之中,我認為最受用的觀念就是「執著過去」和「擔憂未來」。這兩個觀念在這部影片裡有詳細且清楚的說明:

雖然我們不一定要當極簡主義者,但筆者認為「斷捨離」真的是人人必修的一門學問。畢竟生活中每天都充斥著龐大的消費訊息和廣告,在誘惑我們購買更多、擁有更多。而我們也不可能留著從小到大所堆積的各種物品。這個時候該怎麼丟,丟完後又該如何保持,才能讓自己的生活最有效率,並且提升幸福感,就是件相當重要的事。

正如末羊子在影片裡所提到的,如果家中的大部份空間都被雜物所佔據,我們所能活動、運用自如的空間就會減少。為什麼要花錢繳房租/房貸,然後把空間給東西住呢?(而且其中可能還有許多東西是自己已經不再喜歡/不再使用的)

真正的富足不在於我們擁有了什麼東西,而是我們成為了什麼樣的人。如果一直執著於過去,或是過度擔憂未來,便沒辦法好好享受當下的生活。開始斷捨離,給自己的生活一些空間,也讓腦中雜亂的思緒能夠清空,迎接更多美好的事物。

Recommended Articles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