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們的社會過度強調勝利、成功,然而「勝利」真的那麼重要、值得如此被放大、誇揚嗎?
本書的作者非常特別,她年輕時曾是奧運划船選手,之後又任職外交官、商學院教授。因此在書中可以看到她從體育界、商界、政界等角度分析「勝利」、「贏家」等概念。引用大量例子與自身經驗,十分精闢且精彩。

筆者認為,這本書有以下三個大重點:
ⅰ、語言的改變促成行為模式的改變:
重新定義成功。從「贏家」思維轉換到「長期、互助、共好」思維
ⅱ、問問題的重要性
對自己提問是建立觀點的關鍵。
ⅲ、3C (Clarity、Constant Learning、Connection;心態、關係、行為)
心態與心智持續成長進步,改變與調整行為,建立更有意義的關係。
其中第一點比較好理解。第二三點則有比較多可以延伸之處。所以這篇文章就以3C的概念,分成三大部分記錄重點,並且節錄18個值得思考的問題(黑圈數字),提供大家(包括我自己)做進一步的探討與反思。
一、想清楚 (Clarity)
清楚知道甚麼東西對自己重要。用更廣泛、更長期的視野,定義成功的樣貌。
❶ 邁向成功路上,我們希望累積什麼樣的經驗?
❷ 我們希望對周遭事業發揮甚麼影響力?

目的:甚麼才是真正重要的事?
問問題有助於釐清思路。「為甚麼」的問題從問自己開始,得先弄清楚和自己有關的問題,才開始擴至外面世界,思索怎麼做才能與這個世界融洽地相處,以及做出貢獻。
與其進入自動駕駛模式,不假思索地按表操課。不妨想想甚麼對你最重要
❸ 列出能夠鞭策你、你會關心、讓你充滿活力的事情。
❹ 反思自己的優勢,並將這些優勢應用在生活中。
❺ 思考現在的努力能造成的長期影響
❻ 用多個有意義、持續性的指標來定義成功。例如:你希望自己以及他人體驗的經歷、學習與發展的領域、你希望投資與建立的關係、對於社群/社會所造成的影響
這類問題可能很簡單,卻不易回答。應該讓它們成為每日的練習,成為每天的語言、對話及想法。
(1)什麼事讓你早上起得了床?
❼ 你早上醒來思考這一天時,有什麼感覺?
❽ 你想從這一天得到什麼?
❾ 你期待這一天會發生什麼?
❿ 有什麼事讓這一天變得更有意義?
自己回答完這些問題後,想想你是否知道家人、朋友、同事的答案。
履歷表上的資訊(專長和資歷)通常只透露出一個人年輕時的學歷。但若需要和其他人合作無間,需要知道什麼因素會激勵他們動起來,以及他們真正看重的是什麼。了解彼此的差異,善用這些差異截長補短。
(2)你想發揮什麼影響力?
⓫ 我們希望周遭世界有什麼不一樣?我們怎麼做才能促成這改變?
多數公司專注於服務客戶、擁有資源、講究效率與成長,但百年企業試圖影響社會、不吝分享,專注於變得更好。
若是你參加一個會議/專案,但不知道自己為什麼坐在那裏。那就是在限縮自我、減損自己的潛力。
成功的「時間性」
自問:
⓬ 當你成功後,世界會是什麼模樣?
⓭ 你今天可以做什麼,為自己的長遠發展做準備?
⓮ 什麼東西是在短期內得不到回報,但對實現你的目標至關重要?
二、持續學習

持續學習的行為:教練➡反饋➡反思➡邊際效益
成功是建立在個人不斷成長,而不是由外在成果定義。
專注於做事的方法與態度,而不是把重心放在待辦事項與該做的事。
提問是學習之本,不斷提問可以拓展自己與他人的思考範圍。
⓯ 什麼樣的習慣可以確保我們學習不輟?
⓰ 這件事可以以什麼樣的不同作法呈現?
⓱ 你最近一次發現到某樣你之前絕對不會感興趣的事是什麼時候?
⓲ 你最近一次做你沒做過的事是什麼時候?
三、建立連結
把建立關係視為首要之務。擺脫一味與他人比較、你爭我奪的心態。

文化、經驗、幸福的重要性
別被名片上的頭銜誤導:想辦法了解他們是什麼樣的人。找出事什麼讓他們早上願意起床?內心深處真正在乎的是什麼?什麼對他們來說是真正重要的事?
多聽少說:聽到對方說了什麼、沒說什麼、怎麼說的,以及語言背後的涵義。
找到彼此的共通點:用心找,將注意力放在你們的共通點,才有可能開始合作。
以上就是筆者節錄的《長勝心態》重點整理。在看完書後,仔細停下來思考,並將結論帶到生活中實踐,才是最重要的。
如果這些內容有讓你產生不一樣的思考,歡迎在下方留言與我分享!:)
延伸閱讀:讀過的書總是忘記?試試《最高學以致用法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