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何選擇線上課程?購買前的三點建議

如何選擇線上課程

線上課程實在是現代人的一大福音。脫離全職學生身份後,因為時間比較不固定,加上動力不足(汗),如果報名實體的補習班或在職進修班,某個時間段就會被綁死,而在特別疲累的時候就提不起勁,或是流於形式,沒有太多調整空間。

線上學習可以不受時間地點限制,價格也通常比實體課程低廉。有空的時候可以連續上幾個小時的課,忙碌時也可以休息一陣子,非常彈性。

筆者自出社會後開始接觸各式各樣的線上課程平台,也買過不少線上課程。有些課程會讓人覺得錢花得非常值得,每上完一節都很期待接下來的課程內容,迫不及待想要找時間趕緊學完。

但有些課程卻差強人意,買了之後可能發現內容和自己想像的不同,或是講師表達方式不佳,導致難以理解或想睡覺。最後只能硬著頭皮勉強上完,但也不確定自己究竟吸收了多少。或是乾脆將課程放到一邊,從此就再也沒有打開。

這樣的情況不僅浪費金錢,也浪費了已經投入的時間。如果在購買前就能慎選課程,就能盡量減少損失和懊悔。


那麼究竟要如何妥善選擇線上課程?有沒有什麼篩選條件?在這邊提供正在尋找線上課程的讀者一些方向:

一、從自己的興趣/事業著手(最好是兩者結合!)

雖然這個小標看起來可能有點像廢話XD 但因為課程平台實在太多,而每個平台上又有許多課程可選,有時候就會像是進到了大賣場或百貨公司一樣,逛得太開心,忘了自己要的是什麼。

例如看到某位老師很有舞台魅力,被某則課程廣告吸引後點進去,看看最新、最熱門、最多人推薦、最優惠的課程有哪些…琳琅滿目的選擇,都可能會讓我們忘記自己的需求,迷失在紛雜的資訊裡。

這時就必須冷靜下來思考:我現在最需要的技能有哪些?我感興趣的領域有哪些?什麼樣的課程/新知識領域是我一進入後就會迫不及待想趕快學完的?(最好是在開始搜尋和進入網頁前,就先擁有這些問題的答案)

在充分釐清自己的興趣和所需技能後,筆者強烈建議,首要挑選是結合興趣+技能的課程,次要的是只符合技能需求,最後才是興趣。

如果這個課程只是你的眾多興趣之一,甚至是一個不太實用、不會馬上變現的興趣(若你的資金和時間都非常充裕則另當別論),就可能需要三思。

例如筆者曾經在coursera上發現一門非常有趣的哲學課,也試聽了三、四節。雖然我很喜歡講師和課程內容,也有信心如果開始上課一定可以按照進度走,甚至一氣呵成。但對於預算有限的我而言,應該把錢花在刀口上,而這門課對我的職涯沒有直接顯著的影響(無法幫我變現)。

如果是為了加薪、升職、轉換跑道等緣由,需要獲得某項課程證明、考到某個證照,在這樣的情況下,雖然那個符合技能需求的課程不一定讓你非常感興趣,但因為有了可以短期變現的目標,動力和自律程度都會大幅增加。這也是筆者認為尋找課程依據應該是「興趣+技能>技能>興趣」的原因。


二、觀察講師的風格

筆者認為,線上課程和一般線下課程相比,更仰賴講師的個人特色和呈現方式。線下課程有環境、設備、同學的協助,老師可以舉行活動或分組討論,塑造學習性的氛圍。然而線上課程就完全不同了,常常是學生獨自一人面對螢幕,缺少面對面的互動、同儕互相鼓勵督促、學校的規則等等。這時候老師該如何吸引學生注意,讓學生完全專注在課程內容,就顯得十分重要。

試著回想在學校時,怎麼樣的老師會特別吸引你。可能是幽默風趣,時不時會穿插一些笑話;可能是學識淵博,可以隨時引經據典。或者可能是他會用一些很引人注目的照片、圖表、影片等。如果某個老師完全是你的style,相信絕對能大大提升學習動力。

另外,如果只從課程平台上的描述看不出老師的風格,可以從社群平台(尤其youtube)、其他學員的評價、參加試聽會/說明會/線下活動等來觀察。這點對於剛出道的老師特別適用。


三、檢視自己的行事曆

購買線上課程和網路購物其實有許多相似之處。人們常常因為某商品有特價活動、很熱門,好像大家都在買,就產生了「自己也應該購買,此時不買更待何時」的心理。然而此時應該先冷靜下來,想想自己是否真的需要這門課程?這樣的課程內容值得現在的我花這樣的金額購買嗎?買了之後會有時間上嗎?都是可以仔細考量的因素。

曾經有一陣子,筆者身邊剛好不少人都在準備GMAT考試,當時我也到一些考試網站和機構留下資料,關注一些最新消息。有天收到某個知名機構的題庫促銷email,價格比平常要低很多,而論壇上也有許多人都紛紛表示自己已經購買,期限又只有三天,我想著自己都已經關注這個網站一陣子了,現在是幾年難得一見的低價,而且以後應該會用到吧,就這樣衝動購買了。

現在回想起來,當時完全是衝動+受影響+沒有做好自我評估,於是那訓練題就從此被擱在雲端上,再沒有打開過。熱門從來都不等於我需要或是我適合。

因此筆者建議,在確認興趣、專業技能、講師之後,下單購買之前,一定還要檢查自己的時間表。如果買了之後,我預計每週花多少時間上課?可以固定在每週的哪個時間上課?預計什麼時候上完?

千萬別想著:「反正虛擬產品不佔空間,現在特價,我先買來放著,之後有空一定會上。」這時應該採取的方法是,將它想像成是一個包包/一件衣服。先問問自己,現在買了之後的一個月內,我一定會拿出來使用嗎?(開始上課嗎?)。如果答案是否定的,就可以考慮延後購買,讓這筆錢有其他更有效的使用方式。


運用以上三點評估標準,相信讀者便能在線上課程的茫茫大海中,過濾掉不少課程,只留下幾個自己需要且合適的。

如果你認為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,請別吝嗇在下方幫我拍手,也歡迎分享、轉發。有任何想法或疑問也歡迎在留言區提出:)

Recommended Articles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