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運用英文時,你是否曾經迫不及待想使用學到的單字文法,或者是因為學校老師要求,在寫文章、說話時,為了讓自己能快速完成作業任務,就先將中文寫下來,在腦中run過一遍,再逐字逐句地翻成英文?
會想到要這樣做的人,一定是個非常認真做事的人,並且擁有一顆想把英文學好的心。不過是不是有更好的方法,才不會讓中文的思路阻礙英文的進行呢?
這篇文章提供大家三個方法,讓你在遇到英文時,不會再被中文干擾!
一、習慣聽不懂
是的,你沒看錯!就是要「習慣聽不懂」!通常初學者會害怕處在全英文的環境,因為覺得自己「一定聽不懂」,這樣很丟臉尷尬…等等。如果能「習慣聽不懂」,認為聽不懂是件很正常的事,用平常心去面對,就不會對英文產生那麼多先入為主的恐懼。反而能靜下心來專注,而且在聽懂時獲得滿滿的成就感!
像是在玩尋寶遊戲一樣,一步步找出自己聽得懂的字,接著練習用前後文、語調去猜測。
二、不要依賴課本
各位應該都有過這樣的經驗:在寫作文/說英文時,將課本放在一旁對照,拿取各種單字和句型來使用。
在剛開始的時候,這是個很棒的方法。不過,隨著字彙量的增加,就可以把重心放在課外教材。從自己喜歡的節目和領域著手,看雜誌、電影、小說、youtube、電視劇等等。就能在不知不覺中,學到很多新單字,以及日常流行用語。
三、拋開自己的身分
在學語言的時候,別總是把自己當外國人。試著把自己當成美國人、英國人看看吧!想像一下,如果你是和你年紀相仿的美國人,在美國出生長大、接受美式教育,會有什麼樣的想法,會說出什麼樣的句子?
一開始或許有點難想像,但只要多觀察、多聆聽,換位思考。可以上網搜尋你喜歡的名人,或是交一個知心的外國朋友,理解他們在言語背後的邏輯、世界觀、主張等等。甚至記錄他們都使用甚麼口頭禪。久而久之,講外語不僅不必經過中文的思考模式,還能直接用外語思考、分析、判斷、紀錄生活等等。
許多會多種外語的人都認為,自己在講不同語言時,會有不同個性。這是因為每個國家的風俗民情、思考方式不同,在說話時自然地帶入情境,就會有[變了一個人]的感覺。
這樣的體驗非常奇妙,也非常實用。當你遇到某個關卡過不去時,可以想像另個平行世界:生活在另個國家、講另一種語言的你,遇到這樣的事,會怎麼應對呢?想著想著,就會產生不一樣的答案,也不會過於鑽牛角尖了。
總地來說,停止腦內翻譯的方法,就是要像回到嬰幼兒時期,從頭開始學母語一樣。用目標語言去理解這個世界,而不是用已知的語言去理解另個語言。敞開心胸接受不同看法,在學語言的同時,也會看見人生的不同可能。
延伸閱讀:學英文總是讓你感到很挫折?一切從心開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