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Google翻譯和AI後,我們還需要學英文嗎?

有 Google 翻譯 和 AI 後

上個月看到ios 15的相機功能可以進行圖片、照片翻譯,只要打開鏡頭,點選照片中的文字,手機就能翻譯。

讓我不禁感慨最近的翻譯功能實在是越來越強大了。而這也讓我聯想到一個蠻多人心中可能會有的疑慮

那就是,有了Google翻譯、機器人學習和AI後等科技後,我們還需要學英文嗎?

我的答案是:要。

原因有以下幾個

#1 技術尚未成熟

圖片翻譯頂多只能用在旅遊、最基本的日常對話,然而要讓機器翻譯更深入的內容,還有待發展。並且這樣的設備要能普及到全世界,也還需要一段時間。

雖說現代科技已經相當進步,不過也別小看人類的進化速度。我們生活中的語言每天都不斷地在變化,青少年和社會上各種群體都可能隨時發明新的字眼,尤其在社群媒體上傳播速度非常快。其中有些流行用語可能連20、30幾歲的人都不見得知道了(還要問家中小孩XD)。更何況還要將它輸入在機器,等待機器儲存理解後並運用,那可能都是幾個月後的事了。到時候外國人才開始接觸理解,再翻譯運用,就已經太遲了。

#2 翻譯時間差

無論是機器翻譯或人工翻譯(同步口譯另當別論),都需要等待時間。然而,在等待的過程中,可能這則訊息都已經變得不重要了。在這個分秒必爭的時代,幾秒的使用時間差,可能就會造成巨大的效率差別。如果遇到沒有耐心的人,或者是非常關鍵的訊息,等待就是件奢侈的事。

#3 專業感

如同第二點所述,一個能無障礙地理解、流利地講出外語的人,和一個總是需要依賴機器或他人翻譯的人,顯然前者的專業度是大大加分,給人的印象也比較好。同樣地,說話時候的自信和神情也是非常重要的。

知名人士曾說過:看Google、FB等領先的企業開出什麼樣的職位條件,就可以知道世界的趨勢。而現在英文仍然是許多公司要求的必備能力,就能看出它的重要性仍不亞於過往。

#4 非語言訊息的重要性

有些微妙的語境是機器人難以學習運用的,而人類較容易掌握。例如音調、表情等情感方面的表達。

在心理學家亞伯特.馬布蘭(Albert Mehrabian)提出「55、38、7形象定律」中,對話內容只佔7%重要性。另外38%是聲音、語調;55%則是肢體語言、表情、動作等。

母語人士和外語能力強的人,都是能在看到/聽到的瞬間馬上理解,運用直覺且不必耗神思考。若是需要拼拼湊湊找答案,可能就會漏掉許多「非語言訊息」,像是表情、言外之意、笑話等等。

如果能快速且有效地掌握7%,就能將心力放在比較重要的55%+38%上,而不會為了內容錯過其他。


以上就是我認為在科技發達的現今,仍然需要把英文學好的理由。

與其什麼都不做,空等技術成熟,或是花錢買昂貴的機器設備,不如運用時間充實自我。畢竟,能獨立運用自如的能力,是可以永遠跟著自己的。

你有什麼看法呢?歡迎在下方留言和我分享!:)

今天就開始改變

    We respect your privacy. Unsubscribe at anytime.

    延伸閱讀:

    還在用google翻譯?免費好用的翻譯資源都在這裡

    學英文總是讓你感到很挫折?一切從心開始

    Recommended Articles

    發佈留言

   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