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因為疫情的關係,待在家以及與自己相處的時間大量增加,有時候孤獨難耐的感覺會突然席捲而來,產生一種急切地想要出門、和誰說點什麼、做點什麼的念頭,卻又想到環境的不允許,頓時感到無奈又失落。像隻玻璃缸裡的魚,外面的世界就在眼前,想出去卻不停碰壁。
在這樣的情形下,我想起了蔣勳老師的《孤獨六講》這本書,隔了幾年重新讀,特別在這樣時期,感到別具意義。在這篇文章和大家分享:
作者在前言的地方便說道
孤獨沒有什麼不好。使孤獨變得不好,是因為你害怕孤獨。
當你被孤獨感驅使著去尋找遠離孤獨的方法時,會處於一種非常可怕的狀態;因為無法和自己相處的人,也很難和別人相處,無法和別人相處會讓你感到巨大的虛無感,會讓你告訴自己:「我是孤獨的,我是孤獨的,我必須去打破這種孤獨。」你忘記了,想要打破孤獨的動作,正是造成巨大孤獨感的原因。
當我們對一件事感到害怕或恐懼,多半是出於無知。不曉得接下來的狀況會如何,擔心會有不好的結果,所以逃避、不面對。然而蔣勳老師在一開始就沒有打算要逃避孤獨,而是選擇正視它、探討它,拆解孤獨的各個層面與意義,讓讀者更好地瞭解孤獨的本質,在充分瞭解之後,面對孤獨也就不那麼困難了。
本書一共分為六個面向探討,分別是情慾、語言、革命、思維、倫理和暴力。
筆者認為,情慾、語言、思維較偏向個人部分。例如個人的情慾在社會價值觀的壓抑下,無法被適當地表現出來。或是因為語言的局限性,造成了思維的限制,進而導致孤獨感的產生。
而革命和暴力,則是出於某些情況的不滿,而做出打破常規的事。這些「革命家」或「施暴者」通常具備極大的孤獨感,許多時候也無法被大眾所認同。
倫理孤獨則可以說是中國儒家文化特有的一種孤獨。在傳統的大家庭中,個人的意志被埋沒,甚至連隱私權都沒有。
蔣勳說,這六種孤獨都是互相關連的。
在台灣,每一天都有許多事情挑戰著我們的思維能力…如果所有人都覺得「理所當然」,它就是一個暴力,而這個暴力沒有思考。
成見包括了你既有的知識,你的知識就是你思維的阻礙,因為知識本身是已經形成的觀念,放在思維的過程中,就變成了「成見」。
任何一種教育如果不能讓你的思維徹底破碎的,都不夠力量;讓自己在一張畫、一首音樂、一部電影、一件文學作品前徹底破碎,然後再回到自己的信仰裡重整,如果你無法回到原有的信仰裡重整,那麼這個信仰不值得信仰,不如丟了算了。
透過書中的各種例子,我彷彿得到了一點歸屬感——知道人活在世上,孤獨是無可避免的,而有許多人都遠比我孤獨得多。那麼也就不必刻意去擊退這種感覺,而是試著與之和平共處。並試圖探討孤寂感的社會及文化含義。
在能力所及範圍之內努力,能力所不及之處淡然處之,或是換個注意方向,進行思維上的革新。
共勉之。
相關著作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