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2020市場的大幅波動以來,「賺錢」、「投資理財」的相關講師、KOL、課程等等就如雨後春筍般不斷出現。筆者從2019年底接觸投資理財領域開始,也陸陸續續購買了許多課程。無論是甚麼樣的領域,舉凡自媒體、電商、投資、創業等,是線上還是實體,只要是和「賺錢」相關,都在我的考慮範圍/購買範圍內。
在這樣密集地購買了大約一年多之後,到2020年底,我才真正靜下來思考並檢討:這些課程有哪些優缺點、購買的原因,以及當初購買前應該要多做哪些評估,努力的方向可以有什麼改善。
這篇文章就「購買前的評估」作為切入點,紀錄並分享我的心得。如果你也正在思考要不要購買某個課程,不妨參考看看這些想法。
和一般技能不同,投資理財類的課程通常都要價不斐,尤其對學生、社會新鮮人而言,更是不小的負擔。在一味地聽「賣方」(通常是老師、業務員)怎麼說的時候,可能會因為對新事物懷有新鮮與好奇感,或是被講師的個人魅力所吸引,而失去了獨立思考、判斷的能力。這邊就列出幾個,如果重新來過,我在消費前會如何評估,以及思考的方向。
內容目錄
自己的專長和興趣

如果你是一個自學能力很強的人,務必好好運用這項優勢!筆者強烈建議你參加任何課程之前,都先自學一段時間。看看自己可以學到什麼樣的程度、這個領域對你來說的難易度,以及究竟有沒有興趣繼續學下去。
許多時候我們想要開始嘗試一項新事物、學習一項新技能,都可能是「閃亮事物症候群」(shiny object syndrome)的心態在作祟,認為新的課程、新的知識、新的方法一定比較好。如果在自主學習一段時間(大概一到三個月)後,還能堅持下去,想學習與了解更多,就代表珍的有強烈的興趣和決心,這時再報名課程也不遲。
相反地,如果在經歷這段探索的時間後,發現這個領域做起來很吃力、很不開心。或是看到一些潛在的限制,例如這個項目未來發展有限、市場無法做、平台的限制…等等。就可以放棄報名課程。
延伸閱讀:如何選擇線上課程?購買前的三點建議
講師的個人風格
雖然說大部分的人應該都不會在不喜歡、或是完全不認識老師的情況下購買課程,但一般人對於金錢相關的主題,都帶有許多情緒,因此變得不理性,甚至為了達到目的不擇手段。在這樣的情況下,若沒有非常喜歡該位講師,或甚至有些反感,卻為了賺錢而購買課程,就不是個明智的決定。
另一種情況是,因為被講師的魅力所深深吸引,覺得就算價格再高都願意購買。筆者觀察,許多優秀的「投資理財」、「教導學生如何賺錢」的講師,也都是優秀的銷售員。當我們面對一個風趣幽默、賺錢能力強、甚至還年輕貌美的人時,很難不被吸引。此時就容易成了傻傻買單的顧客。
致富不是一朝一夕、幾個月的時間就能達到的目標。在長時間的學習與努力過程中,擁有一位您衷心欣賞敬佩、會帶著你步步前進的老師,是再重要不過的事了。除了宣傳廣告外,也可以從其他社交平台、學員評價等地方,仔細地多面向觀察一位老師,並試著想像如果自己長期跟著他學習,是否能一直維持這樣的熱情和動力,進而取得很好的成績。
講師背後的資源

講師在這個領域已經耕耘了多久?背後有什麼樣的團隊、合作夥伴?如果想學習更多、更廣的內容時,講師本身能否提供?這些都是很重要的問題,卻很少人在一開始購買課程的階段會考慮到。
如果某位講師是在剛起步的階段、團隊不穩固,又沒有積極尋找合作夥伴、甚至在本身專業領域的深度和廣度都不足時,作為學生能獲得的資源和附加價值就會少很多。即便這位講師再怎麼有魅力、課程看起來再怎麼吸引人,長期而言,可能還是不如選擇有豐富經驗、並且有強大的資源與人脈的講師。
時間安排
無論是線上課程或實體課程,只要是和「投資理財」、「賺錢」相關的領域,都需要花很多時間去實際執行、從失敗中學習,建立起自己的賺錢系統。不像一般在學校學習,只需花時間上課念書,達成短期目標即可,因此特別需要好好規劃。除了上課、複習課程內容外,還需要花更多的時間在實作、自我檢視、修正,進一步加強學習深度和廣度等。簡而言之,就是要把自己當作老闆、專業投資人,對待每項作業都像對待自己的事業那樣認真。
延伸閱讀:數位化時代下的時間管理:你怎麼過今天,就怎麼過今生
個人生活目標

老師的數字成果固然是令人嚮往的,但除去金錢之外,你想獲得他的生活方式嗎?你願意面對並克服他所經歷過的各種挑戰嗎?
如果你是個外向的人,可能會覺得和陌生人聊天是件簡單的事,開發新客戶是一個很棒的挑戰;如果你是內向的人,可能會覺得分析數據、寫程式等內容很快就能上手。學習一項新的生財方式,不是像開車、刷牙那麼簡單的技能。而是未來需要投入大量時間,並且會成為生活的很大一部分。要有持續精進、做幾年都不是問題的準備。
因此,這個領域的做事方式、價值觀,必須和你的生活作息、做事習慣、長期的人生目標一致。有些人可能會有這樣的想法:「我就做幾個月、一兩年,等賺到錢之後,我就不想做了」,那就代表這件事不是你真正喜歡、符合長期目標的事,執行起來就會感到很痛苦,難以堅持到看到成果的那天。最好是這件事接近你原本喜愛,就算不能賺錢也願意做的事。
延伸閱讀:內向者的社交動力:與世界分享你內心的美好
以上就是筆者根據自身經驗,所得出來的五點結論。如果讓我回到尚未踏入這個領域、一張白紙的階段,若能照著這些步驟去思考和執行,絕對會少走很多冤枉路。也可以將自己的時間和金錢做最有效的運用。
總而言之,當我們在從事任何形式的消費,以及涉及「金錢」相關的決定時,如果能夠戰勝情緒,用完全冷靜客觀的角度來分析自己(現狀、情緒、能力),與分析這個標的物(課程、講師、機會),一定會比出於恐懼(害怕錯過等),或是單純衝動的情緒化決定要好很多。
若你覺得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,請在下方幫我拍手五下。也歡迎留言和我分享你購買過的課程,以及思考的方向:)